该公司目前在位于武汉的发电机组组装厂成功引入并部署了Mobile Industrial Robots(以下简称:MiR)的自主移动机器人(Autonomous Mobile Robot,AMR),用于产线物料运输自动化任务。
要保持能源供应相应增长,加强区域电力调剂和各类电源协同调度,着力提升顶峰保供能力,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。李克强详细询问煤炭供应、价格等情况,对电厂储煤充足表示肯定。
他强调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进一步抓好电力能源保供稳价,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。国家电网负责人汇报了电力保供情况。李克强说,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,电力企业要全天候值守,大家是用辛劳点亮万家灯火,让群众能过亮堂、温暖的春节1月16日,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。第三产业用电量14859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4.4%。
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366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3.8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用电量1146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0.4%。此外,国家发改委、能源局相继发布促进两能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文件,产业政策渐成体系,包括明确两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,允许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特别要求新能源配置一定比例储能(氢能)、出台分时电价政策、拉大峰谷电价差、推行尖峰电价,明确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、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、鼓励发展绿电制氢等,旨在通过规划引导、政策支持,鼓励两能加快发展、多元发展。
水电和核电等清洁电源的战略定位: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水电和核电等清洁电源的战略定位: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。目前,煤电企业要重点实施三改联动两个联营,更需要提高煤电基准价、强化三价联动、建立沙戈荒大基地煤电配套机组容量补偿机制,完善能涨能跌电力市场交易机制,促进煤电尽快走出谷底,按期完成三个8000万的近期发展目标以及国家调增的十四五规划目标。今后气电发展,一是要找准定位,重点在清洁热源、灵活调节电源、多能联供等领域发挥作用。热电联产、清洁供暖、超低排放、节能提效、CCUS等减污降碳技术,新能源发电技术、多能联供技术、源网荷储协同技术、新型电力系统技术,以及综合能源服务技术,是能源清洁转型、提高各类电源经济性与成长性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驱动力,也将迎来重大商机。
燃煤发电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主体电源。清洁低碳技术的战略定位:能源清洁转型的驱动力清洁低碳技术的战略定位:能源清洁转型的驱动力
但是,我们也要意识到两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,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。2021年入炉标煤单价涨幅超60%,煤电比价关系严重扭曲,全国煤电企业亏损面达80%以上,亏损额超过3000亿元。《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》进一步细化要求,到2025年新增系统调节能力2亿千瓦以上。各地要改善新能源开发的营商环境 ,降低非技术成本,支持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。
三是精准布局新项目、创新发展方式。其中,抽水蓄能4610万千瓦;新型储能1270万千瓦,同比增长1倍。今后气电发展,一是要找准定位,重点在清洁热源、灵活调节电源、多能联供等领域发挥作用。2021年,成为我国储能产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元年。
目前,在政策、市场、技术、需求等多要素的推动下,社会资本广泛参与,两能项目遍地开花,应用场景越来越多,我国新能源+储能、共储储能、氢燃料电池、可再生能源制氢、多能互补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方兴未艾,而且商业模式日渐清晰,经济账越来越算得过来。2021年,新能源装机容量达6.4亿千瓦,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,基本上相当于全国的居民用电量。
其中:五大集团入炉综合标煤单价高达961元/吨,造成煤电发电供热亏损1360亿元。我国风电装机占到全球的40%,光伏装机占到全球的36%,风光电新增装机容量每年大概占全球的一半。
但是气电仍有发展空间,迎来三大机遇。《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规划了抽水蓄能更长远的目标,到2030年,投产总规模1.2亿千瓦左右;到2035年形成满足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需求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。今后,我们必须保持能源清洁转型的战略定力,不能因为全球能源短缺、国内局部地区拉闸限电而产生动摇,通过技术进步、管理创新、转型发展,以新能源+煤电新能源+储能、氢能耦合发展为方向,以沙戈荒大基地开发为重中之重,实现新能源大规模、高比例、高质量、市场化发展,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而且,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基本规律,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,新能源是促进电力行业迭代升级的基本途径,也将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有生力量。另一方面,在能源保供、清洁转型、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下,我们必须从企业主体、技术创新、转型发展、市场机制、国家政策等方面共同发力,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煤电亏损引发的生存难、改造难、发展难、保供难、转型难问题,以提升电力容量、灵活调节、清洁低碳等多维价值,对冲电能源量价值下降的风险,保证煤电可持续发展能力,增强能源保供的安全性,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。储能和氢能的战略定位:两翼储能包括抽水蓄能、新型储能,被认为是能源革命的刚需;氢能包括绿氢、蓝氢、灰氢,绿氢发展方兴未艾,被欧美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。
二十大报告要求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。总之,在双碳目标下,随着我国新能源的跃升发展,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能源保供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,亟需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可控、灵活高效、智能友好、开放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。
水电、核电、生物质能、海洋能、地热能等不仅是能源绿色低碳家族、建设能源强国的重要成员,也是实现多能互补、源网荷储高度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,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。二是优化运行存量气电,提高度电价值。
新增储能首次突破千万千瓦,达到1050万千瓦。进入十四五,煤电在困难重重中迎来转机。
同时,各类电源不同的功能定位,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也体现出差异化趋势,其电力商品价值除了拥有共性的电能量价值外,可以细分为电力容量价值、灵活调节价值和绿色低碳价值,建议国家进一步健全电力市场、绿电绿证市场及碳市场交易机制,促进各类电源协调发展,实现能源保供、清洁转型、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的有机统一。此外,国家发改委、能源局相继发布促进两能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文件,产业政策渐成体系,包括明确两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,允许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特别要求新能源配置一定比例储能(氢能)、出台分时电价政策、拉大峰谷电价差、推行尖峰电价,明确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、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、鼓励发展绿电制氢等,旨在通过规划引导、政策支持,鼓励两能加快发展、多元发展。目前,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很小,一个主要障碍是其成本远高于化石燃料制氢成本,亟需从氢能制备、储运、加注、燃料电池、氢储能系统等环节,突破卡脖子技术。二十大报告要求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。
其中:抽水蓄能装机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、在建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;新型储能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。针对上述问题及两能的未来发展,我们要重点在制定战略规划、加速技术创新、鼓励项目投资、推进商业化运行、构建配套的认证、标准和监管体系上持续发力。
十四五,国家规划气电到2025年达到1.5亿千瓦,约占发电总装机的5%。特别是二十大报告跳出能源看能源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对新能源既有定位的基础上,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,赋予新能源一个新使命: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2022年,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,达7.6亿千瓦,约占全国装机比重30%。二十大报告要求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,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。
同样,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,2021年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/年,产量达3300万吨,累计建成加氢站250多座,运营氢燃料电池车辆6000多辆,氢燃料电池装机17.29万千瓦。文 | 陈宗法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 中国华电集团副总会十四五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期、窗口期。那么,双碳目标对我国电力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?在新型电力系统以及能源保供、清洁转型、经济发展中,各类电源如何找准新定位,实现新发展?新能源的战略定位:劲旅新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劲旅、能源保供的有生力量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,也是促进电力行业迭代升级的基本途径、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其中,抽水蓄能新增800万千瓦,增长437%;电化学储能、蓄热/蓄冷储能、压缩空气和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新增240万千瓦,增长54%。
进入十四五,新能源大发展,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国家能源电力发展规划与储能、氢能专项规划以及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,两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,呈现出规模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快速发展态势。同时,我国新能源发展也存在自身局限、竞争压力及市场风险,具体表现为:新能源存在靠天吃饭、随机波动,有效容量低,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极端天气下能源保供问题;白热化市场竞争带来了资源争夺战、设备组件涨价、用地用海限制、电网接入送出滞后、地方要求配套产业等发展压力;新能源一律平价上网,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面临价格踩踏、曲线波动、偏差考核三大风险。
预计以后年度气电将延续不温不火的发展特点。具体讲,煤电企业要根据新的战略定位,摒弃传统的扩规模、铺摊子、粗放式的发展模式,以清洁、高效、灵活、托底为方向,走煤电+及严建、改造、延寿、减发、退出的清洁低碳转型之路。
一言以蔽之,新能源在拥有巨大机遇与发展空间的同时,其面临的风险、系统成本也在增加。重点发展调峰调频电站、多能联供高效机组,以及风光气(储)一体化项目;积极探索建设使用混合氢和天然气的大型燃气轮机发电站;加强与油气生产、设备制造企业合作,努力打造油气开发、设计咨询、技术研发、装备制造、工程总包、生产运营、维修服务一体化燃机发电产业链、供应链;因地制宜,轻重并举,发展重型燃机与分布式轻型燃机相结合,实现优势互补。